这家66岁的老国企用AI改造工厂竟练出一身的“黑科技”
在四川绵阳的群山怀抱之中,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长虹集团”)——一家历经66年风雨的老牌国企,正悄然引领着一场工厂内部的革命。踏入长虹集团的工厂,仿佛穿越到了科幻小说中的场景,机器臂在精确的编程下舞动,数据在无形的数字空间中流动,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人工智能(AI)的神奇力量。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的飞跃,更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缩影,长虹集团正用AI的画笔,擘画着传统制造业转型的壮丽图景。
在这个充满历史感的企业里,每一条生产线、每一个车间都讲述着变革的故事。在这里,记者不仅见证了一个老牌国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更是感受到了AI如何在这里练就了一身令人惊叹的“黑科技”。且跟随记者的脚步,深入长虹集团的腹地,探索那些在数字脉动中孕育出的创新成果。
在长虹集团的车间,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革命正悄然展开。空气中充斥着变革的电流,每一丝细节都映射着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精准与创新。
“工业制造讲的是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长虹集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中心总经理毕可骏在采访中强调,在TO C领域,AI的容错率可以相对宽松,但在工业制造中,就必须追求绝对的精确度。例如,TO C大模型可能接受1+1≈2的近似结果,但在AI改造工厂时,就必须确保1+1=2的精确无误。这不仅是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标准,也是AI技术在工业应用中的关键挑战。
在长虹新能源智能产线效率优化项目的现场,记者见证了数字孪生技术如何将这一挑战转化为可能。作为长虹集团能源板块的核心,新能源业务以碱锰电池、锂电池为基本的产品,集团旗下四川长虹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持续保持快速地增长。尽管如此,公司在电池工业装备的研发、制造方面与加拿大海霸、日本松下等国际先进企业仍存在一定差距。
“为了弥补这一差距,我们以高速化、智能化为目标,启动了基于数字孪生的碱性电池智能产线效率优化项目。”长虹集团数字化推进部副部长龙长春介绍道,该项目通过构建产线数字化孪生模型,模拟产线设备工艺过程,开展基于AI算法驱动的产线仿真,工艺优化以及良率提升。
据悉,碱性电池智能产线系由打环机、入环机、滚槽复压机、涂胶机、隔离管机、电解液注液机、锌膏机、卷边封口机等智能设备组成,项目基于产线的工艺设备布局、节拍、故障等海量数据,构建产线数字孪生模型,模拟产线、设备、工艺过程,计算分析仿真数据,开展制程品质实时监测与工艺优化,改进生产的全部过程质量、资源配置和生产工艺。
“通过这一个项目的顺利实施,我们生产线只/分钟,生产效率提高25%以上;电池良品率达到99.93%以上,与国际水平接近,电池漏液率小于5PPM,领先于国际领先水平。”龙长春自豪地和记者说,这些数字的背后,是长虹集团对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刻理解和应用。
如今,长虹集团AI技术在工业应用上的创新突破已结出硕果: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高性能碱性电池高速智能生产线生产的电池产品营销售卖收入达到13.98亿元;与此同时,该场景创新应用也荣获四川省国资国企数字化转型优秀场景二等奖。
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只是长虹集团用AI改造工厂的冰山一角,在集团的另一端,华丰科技的工程师们正全神贯注地调试着一套尖端的5G+AI视觉检测设备,它不仅仅可以以微米级的精度捕捉到产品表面的微小瑕疵,还能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数据,实现快速、准确的质量控制。
据悉,这套设备是由长虹自研行业首创的精密器件5G+AI视觉检测技术与应用,被授予2023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这也是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检测精准率高达99.98%,大幅度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这正是AI在智能工业质检中应用的典范。”长虹集团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部副部长顾尚林向记者解释道,“传统的人工质检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出错和误判。对于长虹而言,制造环节的精准性至关重要,因此强化内部质量控制是我们的第一个任务。5G+AI视觉检测技术的引入,对工业生产而言,无疑是一场革命性的突破。”
不仅如此,长虹集团还很看重AI技术、典型应用场景和案例等在集团多个产业化单位的快速低成本复制和推广。据顾尚林介绍,在长虹集团智能工厂建设方案第三轮评审的时候,长虹AI实验室展示了华丰科技5G+AI高速连接器自动化检测系统的案例,这个案例激发了集团其他产业单元的兴趣,他们发现自身也存在类似的应用场景。
“像华丰科技的高速连接器自动化检测系统检验测试要求就很高,需要能够检查到微米级别的缺陷,而其他工厂可能只需要检测出基本的不良缺陷即可,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协同AI实验室在全集团发起了一次AI应用场景的需求收集,随后根据不同的需求做差异化的方案设计,以满足多种成本、性能和要求。目前,已有三套基本方案正在评估和实施中。”
正如顾尚林所分享的,华丰科技的5G+AI视觉检测技术的成功不仅标志着一个部门的突破,更是长虹集团技术革新浪潮中的一个缩影。这项技术的应用已经在集团内部多个领域生根发芽,成为推动整个集团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
长虹精密工程科科长熊械名向记者透露了公司的未来规划:“我们计划在2025年导入LI(光学检测设备)的AI化,逐步提升AI的应用。通过大量LI数据采集和运算,AI将自动分析误报和漏报的部分,并自动调节检测程序,优化检测流程,最终降低误报率,提高检验准确率。目前,操作人员可以同时运行4台或6台设备,而未来将实现一人操作8至10台设备,这将大幅度降低成本并提升效率。”
长虹集团对AI的深度拥抱远超工厂改造的范畴,而是贯彻了一套深远的“AI+”战略构想。龙长春阐释道,“我们的‘AI+’愿景——‘产业智能化、智能产业化’涵盖了三个战略目标,包括智改数转及新产孵化,成熟产业提升竞争力,以及经营管理提质增效。这三大目标共同绘制了长虹集团在智能制造领域破解转型难题、引领行业潮流的宏伟图景。”
实施层面,长虹集团的AI布局已经超越了单一的工厂智能化,而是向AI+家居、AI+办公以及军民融合等多重维度延伸,展现了其全面深化智能化转型的战略宏图。
其中,在智能家居领域,长虹集团的AI技术应用成果尤为丰硕,仅以语音技术落地应用为例,长虹AI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声纹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已在长虹系列家电落地,情感化以及个性化语音合成技术持续推进应用。这技术被具体运用在长虹云帆AI交互语音、长虹套系家电发声人、长虹智慧家庭解决方案、CHiQ系列智能语音电视以及CHiQ系列智能语音空调等产品中,展现了长虹集团在AI家居领域的深入布局和创新实力。
而在办公领域,长虹集团利用AI释放数据价值,提升管理能效,优化了内部管理,对准海量作业场景,极大的提升了内部运营效率和质量。譬如在让很多企业头痛的合同风险管理问题上,长虹集团基于多模态技术,将定稿合同和用印前合同进行文字级别的自动比对,实现机器自动审核,大幅度提高了审核效率。
不仅在内部如火如荼地拓展AI应用,长虹集团还联合上海交大、华为等单位,打造政产学研用全方位合作伙伴生态,开展面向行业产品研制和解决方案集成,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创新数据应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小快轻准”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发挥国有企业、核心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川渝乃至全国更多企业组织创新实践,加快产业整体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促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当前,AI与工业互联网的结合正引领着第四次工业革命,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优化的自动化生产线,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层次地融合的产物,正推动着工业制造、石油化学工业、电力能源等多个领域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学技术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
不少专家都认为,与“互联网+”和数字化相比,本次会议提出“人工智能+”更看重技术的深层次地融合和创新应用,能够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将加快人工智能研发技术和应用,推动其与千行百业深层次地融合,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与活力;培育未来产业和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将为我国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升我国在全球科学技术博弈中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作为AI赋能的先锋,从数字孪生技术的突破性应用,到5G+AI视觉检测技术的快速复制推广,到AI多重维度的布局延伸,再到“AI+”战略构想的发展完善,长虹集团正以加速度在人工智能赛道上疾驰,引领产业变革的浪潮。
“展望未来,长虹集团将以工业互联网赋能、数据要素驱动和AI创新为着力点,重点来推进集团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龙长春在谈及公司未来规划时向记者强调。“与此同时,长虹集团正积极做出响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人工智能+’行动,致力于将AI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层次地融合,通过AI技术与千行百业深层次地融合,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与活力。”